「錄音、混音、母帶」之間的差別 – 新生訓練系列2
繼上一篇 「作詞、作曲、編曲」之間的差別 後,接下來要跟大家進入到重要的音樂製作環節,「錄音」、「混音」與「母帶」之間的差別。
如果你還不了解上面任何一個名詞的話,建議先回去看那篇文章唷。
當你(或與你的音樂製作人)完成了整首歌的編曲之後,接下來就準備要進錄音室或在家,把自己的作品錄下來了。
這表示你已經開始要正式進入音樂製作的三個步驟了,但是先等等,在我的電子報有個價值150元的電子書,會告訴你錄音前的要注意的六件事,如果你想知道可以成為會員後免費索取。
那我們開始吧,請搭配影片觀看
1. 錄音
英文我們常用的術語是Recording。
當你確定了編曲後,就在家宅錄或者進到錄音室,把每一軌扎扎實實的錄下來。
所謂錄下來就是將聲音運用麥克風收音,或者直接進到錄音介面的方式,這樣就是在錄音了。
例如,你的編曲裡面有節奏吉他、主奏吉他,你就可以利用麥克風對音箱收音、或者直接DI訊號進到錄音介面的方式。(這個課程我也有分享我怎麼錄吉他與調音色喔)
當然,如果是決定用電腦做的音軌就不用錄音了。
假設是一個樂團可能在初期沒有錄製弦樂、鼓組的經費,但是又希望自己的歌曲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。這時候弦樂與鼓組就可以用音源來代替(這裡有我推薦的鼓組音源)。
然後把吉他、Bass、人聲運用宅錄或者到錄音室把它錄下來。
最後將檔案整理一下,交給混音師就算是完成錄音了。
在我的觀點裡,錄音可以說是除了編曲之外第二重要的項目。錄音有沒有辦法忠實呈現編曲所要的,並且以最高的錄音品質給混音師。
.
2. 混音
英文我們常用的術語是Mixing。
當你已經完成錄音,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混音部分。
我對於「混音」的定義:利用效果器處理歌曲包含的音軌,讓歌曲達到最大的刺激感。
定義中「歌曲包含的音軌」,可以是錄音階段所完成的鼓、吉他、Bass、人聲。也可以是電腦做的任何聲響,譬如說像是嘻哈、電子這類的曲風就比較少錄製真實樂器。
混音中的效果器即包含EQ、Compressor、空間系等。如果你是吉他手應該對這些不陌生。
如果你不是吉他手的話你可以想像一下,我們在修一張圖片,裡面會有白平衡、對比、色調可以去調整,混音呢你可以這樣想像,把拍好的照片利用各式各樣的效果把它修到大家喜歡的樣子。
混音的目的在於達到刺激感,例如說鼓的力道要多大,人聲在整個音樂中的大小聲,吉他與鍵盤的擺位這些都是混音的範疇。
所以其實在這個步驟中包含了很多的手續,音量的調整、頻率的調整、樂器擺位的調整、音場與空間的調整、音色的優化。
在例子之中,你應該也聽到了還沒有混音的音樂,跟已經完成混音的差別多大了。這也就是混音的魔力。
但相對的,如果錄音就錄不好了,可別想說混音可以幫助你什麼。
「垃圾進,垃圾出」頂多變成漂亮一點,但本質還是不好的。
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混音,這裡有我製作的初學混音課程。
3. 母帶
英文我們常用的術語是Mastering。
而混音完成,最後的步驟是母帶後製,而「 母帶是什麼 」?
很多人常會把母帶和混音搞混,看起來都是利用效果器來處理音訊呀?
是的沒有錯,本質都是一樣的,但是最大的不同是,混音是微觀的、母帶是宏觀的。
混音在乎的是各個樂器、人聲之間的平衡。
母帶後製是把完成的混音拉到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,這首完成的混音是否需要更廣闊,低頻更炸,或者高頻更突出。
一位母帶工程師在進行母帶後製的時候,需要做到以下的事情:
- 將這首歌的音量推到商業唱片的音量大小,並且不能偏離原本的混音太多
- 檢視這首歌在同樣的曲風裡,有沒有少了什麼東西?可能是低頻不夠,高頻不夠亮等問題,在母帶後製這步驟可以進行微調
- 檢視這首歌的混音在各裝置聆聽的結果是否需要進行微調。
在上面的二、三點中,母帶工程師的確也是使用效果來達成目的,不過你可以看到他是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調整整體的音樂。
這首歌,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,使用各種不同的裝置來收聽。如何讓這首歌在各個裝置都有好的體驗,是母帶工程師的工作。
.
經由上一篇和這一篇,相信大家對於整個歌曲的產生有全盤的瞭解了。
也可以在這個階段問問自己在創作音樂的時候,需要什麼樣的協助。
假如你很有創作能量,但是認識很會編曲的朋友。你就可以長期和他配合,你寫歌他編曲,然後最後再找人幫忙音樂製作的部分。
在你剛開始成為音樂人的時候,你可以什麼都自己來。但是漸漸的,你會發現想要創造出更高品質的作品、或是更快的產出作品,是需要和各領域厲害的人來合作的。
現在新生訓練你已經完成了大半部份了,跟我們一起快樂學習製作音樂吧!
如果你想要從歷史的角度,更深入的了解混音,你可以看這裡。